资讯中心

“秸”活循环链 “秆”出新产业——昌吉州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8%的背后

2025/11/10 9:51:33

金秋10月,昌吉回族自治州百万亩棉田刚褪去雪白的绒絮,一场田野间的“秸秆变形记”就火热上演。

伴随着秸秆压缩打包机的轰鸣声,一排排秸秆顺着传送带奔涌而入,经机器“咀嚼消化”,转瞬便“吐”出圆滚滚的草墩墩。这些整齐码放在棉田里的秸秆捆,像一个个等待检阅的方阵,将田野装点得格外鲜活。

昌吉州是新疆农业大州。2024年,昌吉州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69.41万亩,秸秆产生量358.97万吨,可收集量328万吨。

近年来,昌吉州以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五化”利用为核心目标,累计投入近5000万元项目资金,培育20余家经营主体,建立起从田间回收、集中储存,到精深加工、多元应用的“收-储-运-用”秸秆绿色循环产业链。

2024年,昌吉州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22%,产业链产值突破1.5亿元。

点“草”成“粮”

秋收之后,玛纳斯县的田间铺满棉花秸秆。

秸秆也能变钱。这几年,玛纳斯县牧野天合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献春,就通过秸秆转化利用尝到甜头。2013年,偶然得知秸秆能加工饲料,周献春便成当地最早的“尝鲜者”之一。起初凭自己摸索,周献春加工棉花秸秆的利用率仅有60%,饲料品质也不稳定。转机出现在9年后。

2022年,玛纳斯县牵手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联合研发棉花秸秆微贮饲料化利用技术,通过优化发酵配方,不仅改善秸秆饲料的适口性、显著提升秸秆粗蛋白质含量,还大幅降低养殖成本。

10月30日,走进玛纳斯县牧野天合农机专业合作社占地250亩的厂区,棉花秸秆堆积成小山,散发着淡淡的草木香。工人们正将酱渣、糖渣、土豆泥与粉碎的秸秆均匀混合,再撒上特制发酵菌剂后密封入池。

“再过45天,这些秸秆就会变成多汁软糯的‘草罐头’,牛羊最爱吃!”周献春指着发酵池说,“我们按每吨280元回收棉花秸秆,带动千余户农户受益。”

今年,该合作社收购了25万亩棉花、玉米秸秆,可加工饲料4万吨以上,销往全疆各地,及内蒙古和甘肃等地,预计年产值可达1500万元。

当天,在玛纳斯县广东地乡三棵树村,养殖户库尔班·艾麦提将发酵好的秸秆饲料仔细地添加到饲料池。牛圈内,320头膘肥体壮的肉牛甩着尾巴,低头咀嚼着饲草料。

“用秸秆加工的饲料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牛吃了肉质更鲜嫩。”库尔班说,目前,他的养殖场平均每天每头牛消耗秸秆饲料12公斤,1年下来320头牛大概要消耗饲料1400吨。

如今,玛纳斯县全年秸秆饲料化利用量超3万吨,可满足5万只羊4个月的饲喂需求,带动养殖户户均增收2000元。

放眼整个昌吉州,500余台(套)打捆机、粉碎还田机穿梭田间,20个标准化收储运站点年收储能力达50万吨,为“草变粮”筑牢坚实根基。

循环之链

“收进来的是田间秸秆,送出去的是清洁燃料,最后连燃烧后的灰渣都能还田当肥料,这才是真正的‘吃干榨净’!”10月26日,在呼图壁县新福源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压块站里,总经理崔建强指着运转的生产线,说出秸秆燃料化利用的核心逻辑。

压块站内,棉花秸秆被投入进料口,经破碎机粉碎、研磨,变成细碎的草粉,与废旧木板、树枝碎屑按比例混合,再送入制粒机挤压成型,一颗颗直径0.9毫米的褐色燃料颗粒就从传送带涌出,进入成品料仓时还留着加工后的温热。

“我们已建成‘切断-粉碎-储存-制粒-冷却-打包’全链条生产线,现在年处理棉花等农作物秸秆5万吨。”崔建强俯身拿起一粒燃料颗粒说,作为油田秸秆燃料供应支柱企业,2年来公司已为克拉玛依油田供应2万吨秸秆燃料,年均产值1200万元。

回溯6年发展路,呼图壁县新福源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已累计销售秸秆燃料8万余吨,相当于节约标准煤6.4万吨;在秸秆收集、打包、运输等环节,带动百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在呼图壁县、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等地,推广秸秆供暖燃炉300余家。

“秸秆燃料化利用不仅解决秸秆处理的难题,还为能源产业开辟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崔建强感慨地说。

为助力秸秆清洁燃料产业规模化发展,昌吉州专门出台相关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秸秆燃料化利用的技术方向与扶持重点,将呼图壁县棉花秸秆压块成型燃料化技术列为重点推广技术,构建起“政府推动、市场驱动、主体带动”的长效机制。

2024年,昌吉州秸秆燃料化利用量达3500吨,既为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探索了新路径,也为田间秸秆找到了好归宿。

“秸”尽所能

深秋,位于昌吉市阿什里哈萨克族乡阿什里村的10座圆菇大棚里暖意融融。褐色的蘑菇基料整齐铺在菌床上,细小的白色菌蕾正悄悄冒头,再过30天,这些菌蕾便会舒展成饱满的圆菇。

新疆怡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蒋文刚拨开松软的基料说:“这些基料是由秸秆加鸡粪制成,我们经过2次发酵后使用,既能保证营养,又能让蘑菇口感更鲜嫩。”

目前,该公司在阿什里村等地共有40座圆菇大棚,每年生产9个月,消耗秸秆基料约2000吨,年产圆菇1万吨,年产值1200万元,带动阿什里村及周边村20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增收。

“圆菇经过5茬采收后,剩下的基料也不浪费,能做成有机肥和育苗基质,还能无土栽培种菜,形成‘秸秆-菌包-废料-有机肥-育苗基质-农田’的小循环。”蒋文刚说。

秸秆的“变身”之路更显多元,一堆堆像小山一样的棉花秸秆,正沿着生产线经历一场全面“变身”。

这些秸秆先经干燥脱水,再进入粉碎机碾成细粉,随后与辅料按比例搅拌均匀,最后通过膨化设备塑型,原本松散的秸秆便拥有不同“身份”,既能成为培育作物的育苗基料,也能变成生物质燃料,还能加工成牛羊爱吃的颗粒饲料,甚至能转化为工业用的麻纤维。

今年,昌吉市天予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当地农户签订10万亩秸秆收购协议,年收储秸秆量将超过2万吨,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年增收500万元。

更令人欣喜的是,秸秆原料化利用的突破。在昌吉扬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秸秆经特殊工艺加工,摇身变成结实耐用的人造托盘,远销疆内外。

“小秸秆,大用处!这个曾经的田间‘废料’早已华丽变身,成为撑起产业绿色发展、助力农民增收的硬核支撑。”昌吉州党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王星雷表示,围绕秸秆产业链补短板、延链条、提效益,昌吉州正在不断探索完善秸秆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让一根根秸秆在绿色循环中物尽其用,发挥其最大价值。

秸秆里的绿色发展辩证法

在昌吉回族自治州深秋的田野上,没有秸秆焚烧的浓烟,只有打包机轰鸣的交响。曾经被农户视为“废料”的棉花秸秆,如今在生产线上“变身”为饲料、燃料、菌基、工业原料等,循着“从田间来,到产业中,回土地去”的轨迹,完成一场惊艳的绿色“变身”。这场持续演进的“秸秆革命”,不仅让昌吉州328万吨农作物秸秆焕发新生,也展现新疆乡村生态与民生共赢的发展路径。

一根秸秆的华丽“变身”,本质是绿色发展观的生动实践。过去,秸秆要么焚烧污染环境,要么随意丢弃占用耕地,成为农业发展的“老大难”。而昌吉州以“五化”综合利用为抓手,让每一根秸秆都找到价值出口,生动印证“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更昭示着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非此消彼长,而是可以相互成就的辩证统一。

科技赋能与产业链思维,是实现秸秆价值最大化的关键。昌吉州依托科技进步,破解秸秆综合循环利用的技术瓶颈,构建秸秆“收-储-运-用”完整链条,真正把秸秆“吃干榨净”。产业链延伸放大资源价值,让秸秆从“单一利用”走向“循环增值”。

这场“秸秆革命”的深层意义,在于走出一条生态富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田间到车间,从农户到企业,秸秆产业链像一根纽带,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紧紧联结。政府的政策扶持、企业的市场运作、农户的积极参与,构建起“政府推动、市场驱动、主体带动”的长效机制,让绿色发展不再是抽象理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

一根小秸秆,折射大发展。当曾经的农业废弃物被赋予新的产业价值,当生态保护成为增收致富的路径,乡村振兴便有了坚实的生态底色与经济底气。而这种从观念到行动的变革,将会让更多“田间废料”变为“生态宝贝”,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来源:新疆日报

编辑: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