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中国棉花可持续发展项目”首块内地签约棉田落户钟祥

2025/11/1 12:51:01

在荆门钟祥市柴湖镇芦席场村,湖北银丰棉花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湖北银丰”)的一块1200余亩的连片棉田里,3台自走式打包采棉机来回穿梭,先后放下几枚2吨重的黄色“棉花蛋”。旁边的田埂上,抛肥机、开沟机、犁地机、旋耕机、播种机、中耕施肥机、喷药无人机、秸秆还田机……棉花从种到收各环节的农机列队。

“大家所在的这块棉田是‘中国棉花可持续发展项目’的首块内地签约示范棉田。”10月30日,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质量兴棉”升级行动暨内地机采棉推广现场会在荆门钟祥举行,来自供销系统14个涉棉省区市的代表共同见证。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全球主要产棉国均在大力发展可持续棉花,终端产品对可持续棉花的使用需求也日益增加。2021年,中国棉花协会牵头联合4家纺织行业协会,共同开展“中国棉花可持续发展项目”(China Cotton Sustainability Program,简称CCSD),秉持“环境友好、品质优良、尊重劳动、全程可追溯”四大核心理念,塑造中国棉花优质环保的品牌形象。目前,该项目审核认证120万亩棉田,已累计生产可持续棉花43万吨,向品牌企业发放CCSD认证标签60万张,覆盖家纺服装各品类。

此前CCSD认证的棉田都在新疆地区,首块内地签约棉田为何落地湖北?

棉花种植面积位列全国第三,近年来,湖北一直引领长江流域棉花产业发展。

“2022年以前,30亩以上的棉花种植户还寥寥无几。到2024年,种植100亩以上的已有100余户,1000亩以上达到5户。”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三年湖北棉花种植取得多个突破,不仅大的棉花种植主体数量显著增长,还培育出“华棉2270”“冈棉11”“EZ9”等一批“宜机”品种,并由湖北银丰探索出耕种管收的全流程机械化种植规范。随着经验积累,今年在湖北多地都开始推广机采棉种植。

推广机采棉种植绝非简单地用机器替换人工采收。它实质上是一场覆盖棉花生产全链条的技术革命。从选地、选种、整地、施肥、播种,到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控、化控打顶,再到催收脱叶、机械采收,每个环节都有新的技术要求。

湖北银丰在2021年4月、10月先后成为“中国棉花可持续发展项目”的首批生产端合作伙伴、首批供应链合作伙伴。目前已在新疆地区的认证面积达3.38万亩,籽棉产量约1.7万吨。

为保障棉花产业安全,2021年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内地棉区生产的政策,明确提出适度恢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传统棉区面积,其中湖北计划恢复到200万亩。湖北银丰顺应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回归湖北。

“从2022年的200亩起步,2023年2000亩,2024年4000亩,今年已突破5000亩,并建立长江流域单体规模最大的集中连片田块。”湖北银丰董事长杨雄介绍,从2022年开始,在省农业农村厅、财政厅、供销合作社的支持下,湖北银丰大面积试种机采棉,陆续在监利、仙桃、钟祥、屈家岭、沙洋等地开展机采棉种植实验和示范推广,种植面积连年增长。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副总经理王军权为此感慨道:“滚石上山,湖北银丰负重砥砺前行的坚持让人敬佩。”

“化肥农药用量降低20-30%,智能滴灌等技术实现节水30%以上。带动棉农亩均增收300元以上。”杨雄介绍,经过多年实践,湖北银丰探索出一套完整的机采棉种植方案。长江流域机采棉“无三丝”的天然优势,深受纺织厂青睐,市场前景广阔。

“以机采棉种植作为切入点,通过全产业链的高效协同,不仅保障综合经营收益,还在内地践行中国棉花可持续发展理念。”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与棉麻局二级巡视员马爱芳现场观摩后表示,湖北银丰的机采棉试点对内地棉花产业恢复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