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智能农机 耕智慧棉田
2025/9/16 9:08:19
9月11日,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夏尔托热村的棉田里,44岁的轩宝林正熟练操作着配备北斗导航系统的大马力拖拉机。
笔直的垄行在他身后延伸,棉种的间距、深浅被精准控制在厘米级误差范围内。这位与农机打了22年交道的拖拉机手,是当地智慧农业发展的见证者和实践者。
“21岁跟着舅舅学开拖拉机时,怎么也想不到种地能变得这么智能。”作为精河县沃土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骨干,轩宝林如今驾驶的早已不是传统农机。合作社拥有的2台采棉机、9台大马力拖拉机、2架无人机和1台残膜回收机,实现从耕、种、管、收到残膜回收的全环节机械化作业。
智能农机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合作社全年人力成本因此降低60%以上,每年作业面积超15万亩,2025年预计纯收入250万元。
“这些‘大家伙’动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要不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我们根本买不起。”轩宝林说。
夏尔托热村党支部书记董希林在村里工作30余年,见证这片土地的变化。“从亩产200公斤左右到现在的400公斤以上,产量大幅增长。”他说,这个地处大河沿子灌区支渠末端的村庄,灌溉曾是个难题,如今却蜕变为全疆棉花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样板村。
变化始于综合施策。大河沿子中型灌区2022年入选水利部首批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试点,数字技术悄然改变着这里的面貌。夏尔托热村投资580万元打造的智能灌溉系统,村民只需通过手机小程序就能实现一键灌溉。全村1.6万余亩耕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并配套北斗导航播种设备、无人机植保系统和水肥一体化设施。
“党支部+合作社+企业”的产业化运作模式,让农户尝到甜头。2023年,合作社通过集体采购为农户降低农资成本15%以上,还为村集体带来3万余元分红收入。全程机械化使播种效率提升40%,采收周期从20天缩短至5天,每亩节约人工成本超200元。
站在田埂上,轩宝林算了一笔增收账:自家327亩棉花仅水费一项每年就节省1万多元,加上农机作业和棉花销售收入,年均增收超3万元,“现在种地靠的是技术,比父辈那会儿轻松多了,效益却翻了好几倍。”
董希林表示,通过技术升级和管理优化,预计2025年全村棉花总产值超2000万元,农户亩均纯收入从5年前的300元提升至600元以上。
来源:新疆日报
编辑:KK
09-16 / 新疆日报 950
9月11日,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夏尔托热村的棉田里,44岁的轩宝林正熟练操作着配备北斗导航系统的大马力拖拉机。 笔直的垄行在他身后延伸,棉种的间距、深浅被精准控制在厘米级误差范围内。这位与农机打了22年09-12 / 阿克苏日报 1142
09-09 / 中国棉花网 2111
08-18 / 兵团日报 1431
08-15 / 新疆日报 1444
立秋刚过,沙湾市大泉乡烧坊庄子村近万亩棉花进入花铃期。这是棉花从开花到吐絮的关键农时,决定着棉花的产量和品质,也关系着棉农一年的收入。 “再浇2次水、个别地块补充施肥,收成应该比去年好。”沙湾市双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