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纺织业生存环境持续恶化 问题症结在哪?

2025/7/4 11:20:12

用“六月天,七月火,石磨会焙棵”这句谚语形容广东6月炎热的天气很是形象。然而与高温酷暑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冰冷的纺织市场。漫步在广东各大针织布匹市场,人声喧闹、车水马龙早以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门店生意冷清。“春江水暖鸭先知”,广东、福建作为纺织产业的终端,距离消费市场最近,反应最为灵敏。现在中国纺织产业到底处怎样的困境中?

一、“中美关税争端”和《涉疆法案》施压,棉纺织品出口受限。

众所周知,近年来在中美贸易关系不断掀起波澜的过程中,纺织产业链首当其冲受到影响。今年以来,在美国不断提高商品进口关税下,我国出口美国纺织品服装总关税接近50%,意味着大量商品进入美国成本大幅提高。国内一家做外销的企业表示,美国客户明确要求将生产工厂搬迁至国外,否则未来给予的订单只会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迫于高关税,国外客户考虑自己的利润,只能将订单转移至东南亚国家,逐步替代中国。对于一些无法替代中国生产的纺织品服装,国外客户一般会同国内客户进行协商,双方按照一定比例共同承担高关税,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国内企业利润被压缩。

除关税,《涉疆法案》禁止新疆棉及其制品进入美国,在条款严格限制下,新疆棉制品只能转为内销或者出口到美国以外国家和地区。2024年我国出口至美国的纺织品服装金额达509.52亿美元,占我国全部纺服出口的16.92%。由于一段时期内别国增加的市场份额抵消不美国减少的份额,造成新疆棉消费量有所下降,棉价连续3年保持下跌走势。

二、纺织产能过剩,市场内卷严重。

广东省是中国最重要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且纺织产业链相对完善,涵盖纺纱、织布、印染、成衣制造等一系列环节。福建实力也不容小觑,2024年福建省规模以上纺织厂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均居全国第3位,服装、纱、化纤产量分别居于全国第1位、第2位、第3位。

通过调研这2个省份,最直观感受,或者说产业人士一致认为,中国现在的纺织产能太大了。请记住这里说的纺织产能不单指纱线,织布、染厂甚至包括服装产能都很大。我国纺织产业面临的问题不是生产不出来,而是生产出来卖给谁,市场已容纳不下这么多的产能。

以纺纱为例,根据相关机构数据,目前国内纱锭数量1.1亿锭,其中新疆3000万锭左右,预计到2026年底新疆纱锭总量要达到4500-5000万锭,意味着在现有1.1亿锭基础上再增加近2000万锭,届时内地纺织厂面临的竞争压力只会更大。目前很多地方纺纱开机率降至7成以下,相当一部分企业开机率甚至更低。

以织布为例,在走访广东织布厂时,佛山张槎地区织机开机率已不足2成。当地企业表示,正常织机开机率在4成左右,这一数字反映出:一是当下纺织产业处淡季,企业产销水平处最低位;二是说明即便正常开机率也仅有4成左右,不到产能的一半,说明织机产能处过剩状态;三是近年来新疆持续增加的织机产能对内地企业造成很大的冲击。

再以染厂为例,6月调研广东时,一些地区染厂开机率不足4成,低于去年同期水平。自疫情结束以后,染厂订单开始连续下降,2025年市场形势最为严峻,一些企业已出现关停现象。因按照现在的印染价格行情,开机率低于7成,就无法覆盖整个染厂的运行能耗和成本,染厂已处普遍亏损状态。一家染厂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内染厂产能过剩严重,市场订单无法满足企业需要。

至于服装产能也是过剩,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中国服装库存足够中国人使用10年以上,尽管表述的过于夸张,但从侧面印证过剩这一现实情况。

当产业出现严重过剩时,内卷式的低价无序竞争就出现了,各企业为了生存,只能互相卷价格卷品质。其实不仅仅是纺织服装产业,各行各业都面临这一问题。国家也注意到这些情况,7月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6次会议,会议强调要聚焦难点重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三、消费动力不足,订单增长受限。

目前消费不足问题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消费者对价格敏感;二是消费频次少;三是客户订单减少。这次调研走访纺纱、织布、印染、家纺、服装企业,涵盖全产业链,普遍反映的问题是订单不足,客户和消费者对价格和质量很敏感。附近一家服装企业无奈地表示:“消费者现在是既要产品价格便宜,又要质量优异,现实情况是一分价钱一份质量”。在和终端企业交流时,反映现在消费者对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担忧增加,在消费时比较谨慎,往往会货比三家。

此外,终端纺服企业反馈,近2年来实际消费量呈下降走势。以福建家纺为例,家纺产品在国外属于快消品,使用周期一般在3个月左右,在中国属于耐用消费品,1套家纺产品正常使用都在数年时间。家纺产品与房地产关系密切,消费者购房都会选购新的家纺产品,当下房地产业不景气,家纺产品受到影响很大。

在终端消费下降下,纺织产业链客户在下订单时也很谨慎,担心产品积压变成库存。现在挤牙膏式的下订单成为行业普遍现象,这就是为什么企业反映现在的长单和大单很少,往往都是“快反”的短单和小单。以福建服装企业为例,以前下订单时数量很大,现在都是分批下,如先下1000件,销售好时再追加订单。也有企业采取不同策略,如目标订单是5000件,先下3000件,不会一次把单下满,如果销售完了,该商品就会下架,不再追加订单了。

想要摆脱上述困境,必须经历变革,变革就会带来阵痛,这是产业未来必须要面对的残酷现实。至于如何应对,核心就是产品质量、研发及创新力,在政策助力中抢抓机遇,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持续前进,不断开辟更广阔的发展新天地。

来源:中国棉花网

编辑: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