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膜回收机驶过棉田回归本色
2019/12/17 11:42:37
进入12月,哈密市伊州区大泉湾乡一片棉田里,一派热闹景象。随着轰鸣声,一辆残膜回收机开过,原本铺在地上的农膜不见踪影,没多久连片农田就露出土地本色。
“今年使用机械回收残膜,不仅节约时间,还节省人工费,降低成本。”12月1日,看着自家没有残膜的农田,大泉湾乡黄芦岗村村民马建忠笑着说。
马建忠说,以前没有处理废弃农膜意识,大多随意扔在田间地头,这些方式造成土壤污染。“因土壤受到污染,棉花产量一直不高,我就开始雇人拾残膜,产量是上来了,但人工成本却增加不少。”马建忠说。
今年马建忠首次使用残膜回收机,每亩地政府补贴20元,他一分钱没花,地里残膜不到两天就全收完了,提起这件事,他高兴得合不拢嘴,说:“过去残膜留在地里,严重影响庄稼种植,残膜还会缠绕农机具,妨碍耕作。现在政府有偿回收地膜,村民不花钱,地里残膜就被收走了,给我们带来切切实实好处。”
大泉湾乡副乡长田雅勇说,大泉湾乡主要以种植棉花为主,地膜使用量大。今年大泉湾乡组建机械组购买12台新型残膜回收机,对耕地统一进行残膜回收,同时在全乡建立残膜回收站,对残膜进行收购。
如今在大泉湾乡处处可见新建的残膜回收站,田雅勇介绍,回收的残膜统一拉到当地残膜回收站,由回收站工作人员打包归置,再交由生产企业加工成颗粒,投入到新地膜市场中,形成“废膜回收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农业循环发展”的模式。
现在不仅田间“白色污染”大幅减少,村前屋后也没有堆放的残膜,村容村貌变得更整洁美丽。
【农民想知道】
马建忠从乡里领取残膜回收补贴,他想知道,针对治理“白色污染”,自治区还有哪些优惠政策?
【政策解读】
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智能农机装备研究室主任蒋永新介绍:上世纪80年代,新疆开始在棉花种植上大范围推广使用地膜覆盖技术,使得棉花产量大幅提高。地膜使用给新疆农业带来巨大发展同时,也导致农田“白色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为实现国家和自治区提出的“到2020年全区地膜回收率达到80%”的目标,各县(市)建立地膜回收补贴机制、试点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扶持培育地膜回收专业合作社、改进残膜回收机械、构建残膜监测网络等,全面推进农膜回收。
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共同发布今年财政重点强农惠农政策,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支农投入。在地膜回收利用方面,在内蒙古、甘肃和新疆支持100个县整县推进废旧地膜回收利用,鼓励其他地区自主开展探索。支持建立健全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体系,建立经营主体上交、专业化组织回收、加工企业回收、以旧换新等多种回收利用机制,并探索“谁生产、谁回收”的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印发《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指导意见(2019-2022年)》中指出,重点开展棉花和玉米生产、特色作物、牧草生产、秸秆回收饲料化利用、林果业开沟施肥和高效植保、残膜回收、废弃物处理、保护性耕作、农产品初加工与贮运等智能化、信息化、精准化技术装备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
《意见》提出,通过试验示范推动农机生产经营服务组织发展,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标准化连片生产,引领和带动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
《意见》提出,在3个地州市建立5个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示范区。加快试验示范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和装备,探索回收加工利用残膜污染综合治理技术路线和新模式。每个示范区建立核心区面积500亩,辐射面积5000亩,培训农民和技术人员不少于500人次。
来源:新疆日报
编辑:KK
07-25 / 刘珂 1037
07-14 / 锦桥纺织网 1233
07-12 / 锦桥纺织网 3361
7月11日(周五),本周(截至周四)棉价走势平静,价格在窄幅区间内波动。清淡的成交量、稳定的收成、低迷的需求使市场处守势。随着更广泛市场的反弹和最新数据的出炉,棉价的走势是否会更加坚挺? 夏季的低迷07-11 / 锦桥纺织网 1393
07-11 / 锦桥纺织网 1237